
2018年11月2日,我校第二次党代会在会堂隆重开幕
“咬住目标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迈开步子加快赶。”
2018年11月2日,党委书记肖立军在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开幕式上向全体师生发出了建设应用型一流大学的动员令。大会召开一年以来,全体攀大人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大会确立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建设应用型一流大学的目标,抢抓机遇,攻坚克难,齐心协力,智谋发展。以评估整改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开启应用型一流大学新征程。在刚刚结束的省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回访中,专家组对学校评估整改工作给予高度肯定。攀大人以顽强的毅力跑出了新一年的好成绩。
咬住目标不放松——鲜明办学定位 凸显办学特色
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是办好一所大学的首要前提。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立了“立德树人、产教融合、应用为先”的新时代办学理念,鲜明了应用型办学定位和“三步走”发展目标、“建设应用型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学校强化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统筹推进,紧紧围绕战略定位,建章立制,巩固成果,全面深化办学理念、更加鲜明办学定位、具体优化发展方略、科学推进发展目标。学校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学习、“党员学习日”活动、座谈会、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加深对办学定位和目标内涵的认识和理解。“立德树人、产教融合、应用为先”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办一流应用型大学的思想更加坚定。
办学特色是大学的生命。学校紧紧围绕四川省委对攀枝花发展“3+2”的新定位持续发力。“钒钛+”办学优势成效彰显,“康养+”教育新品牌初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已经搭建,应用为先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中标攀西试验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项,有2项科研项目获国家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实现了主持的理工类项目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学校“中国攀西康养产业研究中心”被评审认定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组建了“攀枝花康养产业技术研究院”,创建了攀枝花纪检监察学院,成立了省内首个智能制造学院。在2018年四川省高校专利排名中,以2244件名列专利总数第6位,以501件发明名列专利第11位,以1250件名列外观设计专利第1位。在“广州日报年度应用大学排行榜”上,学校排名连续三年名列全国百强。应用型大学特色愈发彰显。

2018年四川省高校专利排名

2018年11月26日,全国地级市第一家纪检监察学院成立

科研项目获中国爆破行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撸起袖子加油干——强师资 优资源 调专业 建课程
一流应用型大学需要一流的认知和理念、一流的设计和制度,更需要一流的师资和保障。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对接“攀枝花人才新政七条”,花大力气引进人才,花狠功夫用好人才,用心用力建好队伍。学校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实施方案,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前往各地高校招聘博士。学校投入经费6000万元,引进博士137名、硕士5名。新增20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019年,我校教师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四川省十佳创业培训讲师、首批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首届“攀枝花杰出人才奖”,共计5人。入选省第十二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首届“攀枝花青鹏人才”培养计划的共计15人。学校每年拿出100万元设立“教师明德奖荣誉体系”,奖励一线先进教师和育人工作者。一支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不断优化、师德高尚、充满活力的高素质、高水平师资队伍逐渐建立起来。
学校投入1.4亿元建设产教融合大楼,将于2019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投入2800余万元建设完成了学生宿舍空调、热水系统,改善了学生生活条件;投资近3000万元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电子商务实验室、三网融合在线仿真竞技虚拟化实训平台等一批教学实践实训中心,校内实训条件得到改善。投入2600万元完善了数据中心机房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设施,为智慧校园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钒钛检测实验室效能逐渐显现,对外承接检测业务逐渐增多。持续建设“清华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图书、电子资源利用率持续提高。
学校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计划”,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精心谋划新办专业发展。2018年,临床医学实现一本招生。2019年,学校暂停了14个专业,减少招生人数1100余人。新增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对接一流专业建设目标,积极推进专业认证工作。201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五个专业提交工程教育认证申请,临床医学专业接受认证专家的前期考察获得好评。目前,学校立项建设校级示范专业建设项目16个,省级示范专业建设项目5个。以工为主、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格局更加鲜明。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中,学校夺得“基于ROS的室内服务机器人”项目的一等奖。
2019年,学校建设校级示范课程22门,其中5门课程成功立项为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第二批校级混改课程立项32门,在全校已总计推动了109门混改课程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加快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0门,打造《三线建设历史与文化》等6门思政类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与学银在线、学堂在线合作打造多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国家开放平台上运行。《钒钛产品生产工艺与设备》等5门课程成功申报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体系持续优化。同时,钒钛材料、康养医护等与区域经济和资源禀赋密切关联的特色学科建设成效明显。2018年11月,《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做法。
隆重表彰101名明德先进个人

召开高层次人才工作会

投入2800余万元建设学生宿舍空调、热水系统
迈开步子加快赶——深化产教融合提升育人质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大学一流建设的必然路径。学校大胆改革教学运行机制,实施“18+2”模式,即每学期设置18周完成校内教学活动,设置2周为产教融合周,主要开展入企学习和入企实践。切实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认真对标工程教育认证,充分考虑课程衔接与配合。扎实推进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成功申报教育部产教融合项目10余项。实施建筑信息模型(BIM)教学,促进学生的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已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组建实训平台11个,已招收三届学生319人。“华为ICT学院”、金蝶软件班陆续开始招生。加强医教协同,实施“3+2”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临床医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化与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合作,“田间实践”和理论知识更好地结合。推进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展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外语+电子商务、外语+国际贸易等项目成效显著。
2018年,学校共立项111个学生科研项目,学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234件,其中发明专利20件,实用新型70件。2019年,在第五届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参赛学生获得全国银奖1项、铜奖3项,实现国赛获奖零突破;在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全国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0项,刷新历史最好成绩。2019届3710名本科毕业生中有1163人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665名学生上线、474名学生被录取,考研率从2017届9.85%上升到12.83%。近三年,学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华为ict学院揭牌

金蝶财会信息化人才订单班开班

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家级银奖

第九届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办应用型一流大学是国家发展大势之要求、是地方发展大势之需求、是地方高校发展之追求。“好风凭借力,风好正扬帆。”让我们咬住目标、撸起袖子、迈开步子,聚焦“申硕”、“更名”,向着应用型一流大学坚定前行。
(图片/传媒中心 等;编审/肖国玉)